新竹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處與尖石鄉公所合作,爭取原民會經費辦理「推動原住民族多元產業發展2.0-部落產業升級計畫-尖石鄉茶產業發展計畫」,經一系列茶農轉型升級培訓,輔導成立兩家茶葉合作社,並創立專屬品牌「尖石仙萃茶」,寓意「仙境尖石、萃鍊好茶」,今(30日)於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正式發表,邀請全國民眾「一品尖石之巔、盡享仙萃之純」
尖石鄉公所指出,尖石鄉是北部地區重要山地鄉之一,亦為新竹縣面積最大的行政區,海拔約200至2,000公尺,有數座海拔1,500至3,000公尺的高山聳立。過去以司馬庫斯部落、鎮西堡部落、巨木群、楓樹林、溫泉、瀑布、古道等觀光景點聞名,並以水蜜桃、甜柿、段木香菇、高冷蔬菜等農產品為居民重要生計來源。
然而,隨著地球暖化、氣候異常,高山農產品(尤其水蜜桃和甜柿)容易受到霜雪、風雨、乾旱等天災與獼猴、山豬等野生動物之侵襲,常造成農民血本無歸;同時,由於政府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,帶動台灣高山茶的龐大需求與蓬勃發展。因此,位於海拔1,600公尺的秀巒村泰崗部落居民,在民國99年9月21日(九二一大地震滿11年)種下第一批茶樹,至今屆滿14年。
隨後,除後山地區秀巒村泰崗部落、田埔部落有若干果農陸續跟進開墾茶園、種植青心烏龍茶樹,並陸續引進茶商興建製茶廠、收購及銷售茶葉外;前山地區新樂村煤源部落、水田部落也逐漸有泰雅族居民利用原已荒廢之田地,種植青心大冇、台茶18號紅玉等茶樹,並積極學習製茶技術、開始對外銷售茶葉。
目前全鄉茶園面積共約40公頃,每年約可生產4至5萬台斤茶葉(包括高山烏龍茶、高山烏龍紅茶、高山鐵觀音茶、紅玉紅茶、小葉種紅茶等),已成為全台灣最新、最年輕的高山茶產區。相對於發展較早的知名茶區已過度開發、過度施肥用藥而致土地地力漸失、茶樹逐漸老化,本鄉的茶園土地與茶樹正處於最自然純淨、最營養健康、最富有生命力的階段。
尖石鄉公所為扶持鄉內茶產業發展,以克服原住民茶農財務資金、生產設備、製茶技術、經營經驗不足的困境,自民國111年起透過縣府原民處向原住民族委員會提案,獲得補助經費辦理「推動原住民族多元產業發展2.0-部落產業升級計畫-尖石鄉茶產業發展計畫」,以三年為期,持續推動產銷組織建立、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、產業實務諮詢輔導、設施設備購置補助、共同品牌建立與行銷等工作,並在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的專業輔導與支持下,至今已從無到有、逐步奠定本鄉優質茶葉的產業化發展基礎,並正蓄勢待發、準備迎向廣大茶葉市場。
本鄉茶園主要分布於海拔800-2,000公尺的崇山峻嶺與壯闊溪流間,為雪山與大霸尖山山系、大漢溪與頭前溪源頭,空氣清新,水土純淨,風景秀麗,宛如仙境;因環境獨特、氣候多變,茶區終年雲霧繚繞、水氣充足、日夜溫差大,使得茶葉蘊含豐富的茶多酚與胺基酸等營養元素,而吐露出濃郁的仙氣與山韻,猶似仙境中萃鍊出的稀有仙品。因此,經集思廣益、多方醞釀並達成共識,特命名為「尖石仙萃茶」,以表彰「仙境尖石、萃鍊好茶」的意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