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水成效遭質疑? 南市府水利局:淹水面積大減8成 「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!」

近日「丹娜絲颱風」與「0728西南氣流豪雨」侵襲台南,造成沿海與後壁等地區積淹水,引發部分網友質疑治水成效。對此,台南市政府水利局今(31)日召開記者會,嚴正說明治水成效與南北經費落差的現況,並重申市府團隊以務實態度,逐步改善易淹熱區,「不打口水戰,只用數據說話」。

水利局指出,根據統計,台南市於2009年莫拉克颱風時的淹水面積高達5萬5千公頃,然而至2023年凱米颱風時,即便累積雨量高達881毫米,淹水面積已大幅降低至僅335公頃,顯見治水工程逐年奏效。像是過去被戲稱為「崑山水上樂園」、「中華醫大游泳池」的地區,因完成三爺溪整治、抽水站建置與萬代橋改建,近期颱風期間皆未再發生嚴重積水。

水利局長邱忠川表示,這次後壁與白河地區單日降雨達423至425毫米,相當於全年雨量的1/4,遠超當地設計排水標準。面對如此極端氣候,台南市水利系統仍能快速退水、有效分洪,實屬不易。他也指出,後壁菁寮排水工程仍有瓶頸,市長黃偉哲已向行政院長卓榮泰爭取3.5億元短期經費獲初步同意,後續市府也將爭取14億元推動中長期整治,確保明年前汛期能完成改善。

水利局也針對網路質疑,提出台灣南北治水經費的比較。以大台北為例,早自1982年起中央就陸續投入1800億元,採「200年重現期」的防洪標準;而台南市合併後的面積已與大台北相當(台南市面積2,192平方公里,大台北約2,457平方公里),但自2006年以來僅獲得中央與地方合計415億元治水經費,防洪標準為「10年重現期」。若再加上物價調漲因素,南北實際上獲得資源的差距更為懸殊。

邱忠川表示:「台南的治水經費僅有大台北的四分之一,這不是誰的錯,但若不看區域資源落差,反而怪罪地方治水成效,對地方非常不公平。」他強調,市府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,甚至一分錢當兩分用,持續以務實與韌性的態度來面對氣候挑戰。

面對氣候變遷與資源有限的現實,市長黃偉哲亦表示:「治水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,市府團隊將以最謙卑的姿態面對極端氣候,用最務實的手段為市民爭取最大保障。」

水利局強調,每當面對極端氣候、強降雨造成的淹水,網路總會出現「治水經費打水漂」等質疑治水的言論,實屬不公平。治水需要時間與資源的累積。台南市政府將持續與中央協調,爭取更多經費支持,也會持續監測與滾動檢討排水計畫,務求在每一次災後,讓城市更具韌性 。

Author: 工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