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雲林全國古蹟日流動藝術饗宴今(20)日於虎尾建國眷村文化園區盛大登場,雲林縣政府以「築蹟眷影」為主題,策劃一場結合古蹟、劇場、文創、味覺與在地記憶的流動藝術饗宴,將眷村空間化為五感劇場,邀請民眾在時光與歷史中行走,感受文化資產的當代表述與生活魅力。
今年流動藝術饗宴最大亮點之一,即是結合表演藝術與場域記憶的「移動式展演」。由壞鞋子舞蹈劇場帶來《骨之未名》,以眷村空間為舞台,引領觀眾穿梭於磚牆、巷弄、牆角與窗景之間,舞者如同記憶的線索,喚起歷史的褶痕;而希舞集聚舞蹈劇團則以《晨土上的塵光》進行沉靜且詩意的身體探索,回應場域累積的情感與時間感。兩檔演出皆打破劇場框架,觀眾不再只是觀看者,而是與表演共行共感的參與者。
另一項深受民眾期待的「微醺餐桌」也於今夜登場。活動以節氣為題,規劃「三代人的辦桌」料理,結合在地特色食材與傳統手路菜,由抱糰料理工作室與AKIRA無菜單料理兩位在地料理品牌主廚聯手掌杓,將熟悉的味道轉化為風土物語,打造一場文化與味覺交織的五感體驗。席開十桌,吸引80位民眾共襄盛舉,甫開放報名即搶訂一空,展現主題策劃與口碑行銷的成功,成為眷村夜晚最溫暖也最話題的餐桌聚會,縣長張麗善、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逐一與參與盛宴民眾寒暄問好,不忘邀請大家持續支持雲林10月份包含國際偶戲節、114年全國運動會等一連串精彩活動。
此外,園區內設有近30攤風格多元的主題市集,網羅在地小農、文創設計、選物品牌、復古飾品與手作小品,與表演交錯進行,展現眷村熱鬧節慶氛圍。另有「攀樹體驗活動」,邀請民眾攀上眷村老樹俯瞰聚落,成為今年最受親子喜愛的特色活動之一。
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,文化資產不僅是歷史的遺跡,更是人民生活的記憶。透過演出、餐桌體驗與市集等方式,將文化資產從靜態建築轉化為動態參與,讓民眾以身體感知、味蕾體驗、情感連結,重新理解我們與土地的關係。縣府自108年起積極推動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,至今已修復39處文化資產、19處古蹟與歷史建築登錄,並認定18項無形文化資產及11位保存技術者,更於2024年獲《遠見》雜誌評選為「文資潛力之城」,展現雲林文化深厚底蘊與持續創新。
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,「築蹟眷影」不僅是年度古蹟日重點活動,更是文化部「全國百大文化基地」的深度實踐之一。虎尾建國眷村自推動再生以來,已榮獲十五項國內外獎項肯定,今年更榮獲2025第四屆APSAA亞太永續行動獎金獎,彰顯雲林在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永續實踐的堅定步伐。本次活動也延續「讓文化走進生活」的初衷,透過表演藝術、市集、餐桌體驗等跨領域形式,活化空間記憶,讓文化資產更貼近大眾日常。
她進一步指出,今年活動同步聚焦於文化部評選出的「第一屆全國百大文化基地」,雲林縣共有五座文化資產場域獲此殊榮,分別為雲林故事館、雲林布袋戲館、雲林記憶Cool、虎尾建國眷村與西螺生態博物館。五座基地全數皆為登錄或指定之文化資產,涵蓋文學、偶戲、記憶場景、聚落營造與生態博物學等多元面向。為呈現五大基地的文化特質與地方聲音,縣府亦同步策劃《歲月留聲文化遊》講唱會作為聯合亮相儀式,透過經典國台語歌曲、老式留聲機與黑膠唱片的聲音紋理,喚起不同世代的共同記憶。活動藉由聲音、空間與故事的交織,引領民眾重新走進熟悉卻常被遺忘的文化場域,在流動的演出與聆聽之中,重新認識雲林文化的多樣與深度。
築蹟眷影活動將一路延續至9月21日,隔日還有「村里蚤市」、「觀光百大亮點小旅行」、主題導覽與眷村闖關體驗等活動登場,從市集、走讀、互動遊戲到文化探索,讓參與者持續在歷史空間中感受文化資產的多采風貌與生活連結。
除了虎尾建國眷村的主場活動外,今年雲林縣亦廣泛號召全縣文化資產場域共同響應,共計26處場域,包括西螺福興宮等知名古蹟與館舍,共同規劃推出33場豐富活動,涵蓋展覽、導覽、市集、演出、體驗課程及消費折扣等形式多元,充分體現文化資產活化的多樣實踐。此次亦特別規劃6條「文資散策」主題路線,涵蓋虎尾、北港、西螺、土庫、麥寮與斗六等六大地區,帶領民眾穿梭街區巷弄,深入古蹟現場與在地生活場景,在漫遊中重新發現文化的深度與土地的記憶。
縣府誠摯邀請民眾在9月20、21日走進虎尾建國眷村,參與一年一度的流動藝術饗宴,一起穿越歷史街區、感受文化魅力。同時,也歡迎大家延續這份文化行動力,自9月20日起至10月5日,造訪雲林31處文化資產館舍,集滿六個印章即可兌換限量明信片與驚喜好禮,探索文化資產的多樣樣貌與地方風采。活動詳情可至「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」或「慢遊雲林」官方Facebook專頁查詢,掌握最新活動訊息與參與方式。